2022年7月28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等主办、山西杏花村竹叶青产业公司特别支持的2022中欧民间文明对话在北京中信大厦顺利举办。
近年来中欧关系取得新进展,双方高层交往频密,贸易额屡创新高。当前形势下,中欧作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两大稳定力量,应聚焦对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动荡的世界增添确定性和稳定性。本次对话从文明交流的角度出发,旨在促进中欧方民间交流,增进中西方的相互理解、携手发展。CIPRA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致开幕辞,CIPRA副会长章兰、国际关系学院原副校长郭惠民分别主持上下半场的会议。
CIPRA会长吴红波、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郭晓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王冬梅、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中国酒业露酒研究院院长杨波、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章永乐、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王学斌、盈科国际创始合伙人杨琳,以及社会党国际主席、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亚洲协会会长、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联合国驻华机构原协调员马和励、著名主持人杨澜、英国知名环保人士古道尔爵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安德烈·普鲁茨基赫、美国社会学家、生态文明学家小约翰·柯布等海内外知名人士,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了此次对话活动。
以下为发言摘编:
吴红波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代表、联合国原副秘书长、CIPRA会长
中欧作为两种文明的发源地,各具特色,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诚然,两种文明具有不同发展轨迹,也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但是这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而应成为双方相互借鉴的基础。中国和欧洲都是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欧有不少相同和相似的观点和立场,有加强合作的巨大空间。
我们要以宽广胸怀去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欧民间组织应该继续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开展多层次合作,为中欧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注入动力。
历史呼唤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同放异彩。民间组织应以深遂的大历史观,宏大的全球视野对待各类文明,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互鉴交融、努力消除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携手打破阻碍人文交流的精神隔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乔治·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 社会党国际主席、希腊前总理
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历史和传统中学习。例如,如果我们回顾中国优良的传统,我们就会看到,我们渴望达到大同的境界,世界是公众的而不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是为共同利益服务而不需要区分朋友或敌人。中国在其最强大的时候,没有侵略或殖民其他小国,没有给其他小国强加不平等条约等。因此,从历史、文化和经验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是希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我们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的苦难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给予我们当今世界所需要的智慧。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促进文化持续对话,而不是阻碍对话,我们需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有古老的文化,我们也有责任这样做,因为我们有古老海岸文化的特权,但我们也有一些额外的责任,在这样做时,我们需要相互学习。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我举个例子,孔子强调尊重自主的概念,苏格拉底试图将正义定义为人类美德之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正义意味着善良以及服从法治的意愿,这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对应。正义是人类关系中完美的理想。所以即使生活在不同的大陆,这些概念也没有太大的不同。看来,为共同利益服务的愿望似乎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中。也许这些古老的传统证明,将东方与西方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更高的目标。
陆克文(Kevin Rudd) 亚洲协会会长、澳大利亚前总理
我相信,只有保持交流,保持对话,才可以避免“文明冲突”,避免战争。不同的文明,是彼此的镜子,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互鉴,正是跨越“文明冲突”的最好方法。文明的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我们不能用别人的高峰来比自己的低谷,也不能用自己的高峰去比别人的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不足,再寻找各自的改进办法。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开放、相互学习、不断进步是文明保持活力的根本,也是世界保持进步的根本。
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 联合国驻华机构协调员
互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德。同样,值得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德。亚里士多德概括了12种美德,包括要变得正义,就要去实现正义;要变得可信,就要去做可信的人;要变得勇敢,就要做勇敢的事。现在是重塑信任非常好的时机,尤其在多边主义时代,要鼓励更多的国家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中。这有助于创立健康和透明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落实2030年议程中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化交流是推动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推动文化交流和对话,尤其对于那些决策者、学者和实践者来说,通过分享实践经验来推动相互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目标,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潜力,团结所有相关方,破除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障碍,达成共识。我们将继续努力,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要通过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协议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作为桥梁,将进一步推动达成共识和交流合作,以实现更为包容,更可持续的世界。
王冬梅 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冲突对抗日趋激烈。中欧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中欧各领域各层级开展对话、沟通、交流十分必要。我分享三点思考:1.共同展现责任担当; 2.积极推动共同发展;3.持续深化沟通理解。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交流互鉴,尊重和包容差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为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贡献智慧力量。
对话合作、互利共赢始终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中欧没有根本厉害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希望大家相互尊重、同心协力,以实际行动增进中欧人民共同福祉,持续对话沟通,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携手开辟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马和励(Khalid Malik) 联合国原驻华代表、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主席
当人们彼此交流更多时,会更相互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成功的友谊和伙伴关系。我想强调几个重点问题。第一是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在过去几年里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对多边主义进行再投资。
第二是也许现在不是重新思考“一带一路”规划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一带一路”视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的重要工具,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投资以有利于人的思维为驱动,以有利于环境的思维为驱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在全球发展问题上处于领先地位的。
第三是解决敏感问题,而不仅仅是管理问题。欧洲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他们有很多共同的文明价值观,但我认为现在是超越价值观的时候了,我们也要考虑一些需要现在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人们必须超越我所说的文明价值,我们必须找到欧洲和中国之间合作的价值。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杨澜 阳光媒体集团主席、著名主持人
中西文明的对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隔阂冲突加剧的时代,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文明的版图正在重塑,我们是走向文明的冲突,还是进行文明的对话,这是一个选择。面对共同的挑战和技术的飞速进步,如何引领人类走出发展的困境呢?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问题。
在文明对话的大格局下,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凸显了大历史观、大趋势的判断和大战略的探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在新的十字路口究竟该如何选择呢?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的考虑,与本次中欧民间文明对话异曲同工的是,我们近期推出了一档谈话节目——《文化相对论》,希望能够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西方的相互理解,做出一定的贡献。
杨波 中国酒业露酒研究院院长
关系这个词,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各国友人都不会陌生。中国人对关系非常之重视,其实就是来自于我们一个朴素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够遵守相同的规则,尊重彼此的尊严和文化,就无从谈起合作。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哪种文明,哪个国家,哪个产业都要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是我们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二,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倡导和合共生的社会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每个家庭的幸福,其实都建立在社会大家庭的普遍协作当中。也只有对和合共生高度认同,在社会协作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每个人才能真正获得个体的价值感和幸福感。第三,文明与文明的关系。包容和超越贯穿了中国酒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任何文明的进度只有倡导包容超越的发展观,才能够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拥抱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一个相互尊重、协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每一个文明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最终实现各种文明的美美与共。
古道尔爵士(Jane Goodall) 英国知名环保人士
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这两种威胁都是由我们不尊重自然世界造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创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阻止和扭转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现在是欧洲的首要任务,他还强调,如果我们不更好地保护自然世界,我们将走向灾难。欧洲绿色协议呼吁到2050年欧洲成为气候中立大陆。它还强调公民,无论老少,都需要采取行动来恢复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因此,我们都希望,习近平主席关于各国努力消除分歧,分享不同解决方案的呼吁,将得到倾听,并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实现生态文明,一个各国人民真正想要的文明。
郭晓勇 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
长期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欧双边关系全方位合作,尤其是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他多次强调,中欧要做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可喜的看到,中国与欧盟建交47年来,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形成了高层次、全方位的新格局。
围绕中国外文局在中欧人文交流领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益实践,我提三点思考,与大家分享。第一,多措并举推动图书对外出版发行,助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第二,推进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传播工程,助力消弭跨语言传播障碍。第三,推动“中国话语”向“人文体验”有机转化,助力国外受众对中国话语理解,不断拉近中国话语与国外受众的距离。
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矛盾、误解、竞争,但更多是对话、互鉴、共融。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欧人文交流与合作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吴文学 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
旅游是文明的使者,是友谊的桥梁。在疫情前,中欧旅游合作不断升温,有效的助推中欧民心相通。期间,不仅高层往来密切,务实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人文交流有声有色,为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夯实了民意基础。“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公民出境游首选和必选的目的地是对中国友好、同中国平等相待的国家。
如何使旅游经济成为中欧民间文明交流、相互合作发展的基础?我提出如下倡议:一,全面总结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的经验。积极推动民间高级别的交流对话,明确战略、确立方向、把握重点、排除干扰,把中国民间文明交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二,全面加强中欧企业间合作。疫情过后,双方企业通过恢复和发展中欧旅游市场,将为增进中欧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打下基础;三,实现中欧旅游民间合作创新发展,中欧旅游互为战略伙伴,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加强中欧合作的重要抓手。让我们共同以旅游为纽带,全面推动中欧民间文化交流。
章永乐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当代中国对联合国的支持,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有着深刻的历史心理的根源。中国在战国时期经历过非常惨烈的战争,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这就是他们经历的世界大战。而统一终结了这种惨烈的战争,带来了长时间的和平。从民族心理上说,两千年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和平。然而中国在19世纪遭遇到殖民主义侵略,屡次战败之后,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两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怀疑,认为是因为统一导致内部竞争消失,所以文明的进步停滞了。于是,春秋战国的列国竞争获得了更高的关注。
安德烈·普鲁茨基赫(Andrey Prutskikh)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概念是有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方(通常被亚洲理解)和西方(欧洲和北美代表)是同一棵树的两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在同一时间平行发展,但方式不同。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高。它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足够的差异。
文明对话的主题是什么?从逻辑上讲,主要的主题是当地文明本身。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就精神、文化、宗教价值观、接触点和共同利益展开对话。这是真的,但远未涵盖整个对话领域。说到文明对话的后果,人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不仅是人类整体进步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每一个参与对话的文明和国家的一种形式。更紧迫的是21世纪文明对话:只有相互理解、合作和伙伴关系才能解决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防止文明冲突,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条件,并向后工业文明过渡。21世纪最紧迫的全球问题也只能在文明对话、合作伙伴关系和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成功地讨论和解决。
王学斌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已处于暗流涌动、变是不变的时代交汇点上,探讨当今中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离不开历史的视野。何况,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民族,在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历史中寻求答案,俨然成为我们的思维传统。基于此,今天我拟将一百余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背景,简要考察中欧文明之间的彼此互动与自我反省。
对该历程的检讨,或有如下两点启示。第一,从文明蒙尘到文明更新,该历程何其艰辛!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厚重绵延的韧性,同时也离不开不断从其他人类文明中汲取可贵而必需的营养,如此方能返本开新,老树新枝。第二,世界文明唯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小约翰·柯布(John Cobb) 美国社会学家、生态文明学家
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是深深植根于现代意识中的二元论。科学已经证明这是一个错误。人类完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可能会导致我们重新思考决定论。
二元论虽然被官方否定,但仍然在思想和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阻碍我们认知自己和自然世界的主要因素。这种方式使用的越多,我们走向自我毁灭的速度就越快。但在我们当前的经济文明中,这还没有比保护土壤的生命更值得考虑。现代文明走到了尽头,这也可能是文明的终结。还有另一种选择,中国提出“生态文明”。这条艰难之路刚刚开始,如果欧洲加入,就还有机会避免灾难。
杨琳 盈科律师事务所国际创始合伙人、全球合伙人、全球董事会执行主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与包容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从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组成中华文明的各文明体系包容互鉴,文明要素交流激荡,各美其美,共同形成了各种文明的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的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我们相信中欧合作潜力无限,前景光明。期待中欧之间在开放与包容基础上,加强交流,增进互信,让中欧之间的合作迈上更高的水平,合作之路将越来越宽广。